抖音上故意错字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,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,以下是对这一现象的详细分析:
1、规避敏感词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抖音平台为了避免主播在直播或视频中出现违规内容,采用了AI算法机制进行审查,为了通过审核,主播们不得不在文案上做一些文章,比如用“凹”替换“哦”、“呗”替换“吧”、“憋”替换“被”等,这些发音类似的象声文字被用来替代原本的词汇。
除了象声文字,主播们还会用发音相同的词语替换原有词汇,如“挣钱”变成了“正Q”,“在聊天”被打成了“再聊天”等,这种替换方式既保留了原意,又避免了直接使用可能引发审核问题的词汇。
2、制造笑梗
有些主播为了迎合用户的猎奇心理,故意用错别字来制造出其不意的“笑果”,将“家道中落”说成“家道中若”,或者把“什么”说成“神马”等,这种方式虽然增加了趣味性,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言的规范性。
3、平台规则介绍不清
抖音官方曾发布声明,称部分用户担心因“屏蔽词语”导致被平台“规则”审核或“处罚”,其实正常使用表述不会被审核、处罚,但由于平台规则介绍不够清晰,部分用户仍存在误解,认为某些词汇不能正常使用,从而采用变体、谐音等方式表达。
抖音上故意错字现象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虽然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趣味性和互动性,但也对中文的规范性和教育层面产生了一定影响,建议用户在使用抖音时保持理性态度,避免盲目跟风模仿错别字;抖音平台也应加强规则宣传和审核机制建设,以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 (0)